但凡提到中国的近代史,肯定就有一堆人跳出来对清朝的统治者咬牙切齿。无他,正是因为满清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一个原本在世界上位于金字塔顶端级别的国家在短短一百余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一个落后且愚昧的帝国,由此揭开了令人悲痛且屈辱的近代史篇章。但是今天“”就要告诉你,“闭关锁国”这个词其实是外国人对清廷的污蔑,我国学者至始至终都不认同“闭关锁国”,而导致清末中国和欧洲的落后却是由于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下来讲一讲。
首先“闭关锁国”这个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文献上是在1853年《纽约每日论坛报》上一篇叫做《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文章,而作者正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那么这个词最早是怎么来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最早是由当时的英国商人骂清朝政府所发明的词语,大意就等于,“你这个”闭关锁国“的家伙,连这个好东西都不给我们卖,简直就是“井底之蛙”。所以当时这个成语出现的本意其实是英国想清廷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以倾泄,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说白了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自身贸易保护“(接下去我们再来谈这个词)。之后因为马克思的接受,再传回国内,成为了许多学者和民众都接受的,对清末我国现状的一种认知。
那为什么说我们从来没有“闭关锁国”过呢?很多人会谈到海禁,是的,“闭关锁国”罪魁祸首的原因就是海禁。但是清朝的海禁真的就是禁了么?这个海禁对国家发展,民众智力限制有多大呢?
在明朝初年,由于日本刚好是战国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对沿海地区造成了大量的麻烦和财产损失,所以在洪武年间其实官方就已经有了海禁的政令。当然,这里的海禁你不要误解,禁的只是海民的私人船只出海贸易。比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在原有的海禁政策上再次重申,“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其实这个宋朝既有),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就是禁止“走私”了。
但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走私”的利润非常之巨,往往“一人走私,全村致富”。到了宣德年间,虽然朝廷照样颁布海禁,但是已经形同虚设,在各方利益的推动下,东南沿海民间走私极其猖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盛极一时的福建漳州月港,从明朝景泰年间始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天高皇帝远,福建自古又有走私传统,月港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大的港口之一,月港商船不仅几乎统治者着整个东南沿海各岛各国,甚至以菲律宾吕宋为节点远销欧洲。吞吐量完爆明朝政府设置的宁波港,广东港等,月港小镇逐被誉为闽南第一大都会。
但是随着明末倭寇肆虐,再加上以郑芝龙为首的大海盗集团开始成型,民间海外贸易逐在政府和倭寇的影响下凋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熄灭也是由此相关。当然,关于这是其实是环环相扣,由于海禁导致走私,走私的利润催生明末后倭寇(中国人),后倭寇造成沿海不稳又影响政令,海禁加严。不过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虽然明朝有海禁,禁止私船出海,但其实由于如月港的山高皇帝远,海禁几乎也是形同虚设,总的而言,明朝海禁时间最多占明王朝寿命的25%。当然了,官船航海和贸易活动还是非常活跃的。
那有人就说,明朝有25%,清朝更加海禁严重啊,其实恰恰相反,清朝的海禁更加少且松懈。在顺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女真彻底入主中原坐稳江山并颁布《大清律》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律法都是照搬《大明律》的,其中就包括“禁止私出外境和违禁下海”,但是“天高皇帝远”这个词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基本对大家来说还是形同虚设,毕竟你种田种一辈子不如开一条小船走私一趟。但是由于明郑势力以台湾为大本营,对沿海进行复明鼓动等原因,到了1655年,清朝开始全面海禁,更是导致了沿海地区成为“尸横遍野,不留片帆”的禁地。此后直到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才正式开海,准许人民出海贸易。当时的开海令也写的非常浮夸,说:
今海内一统,环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也就是说,清朝的全面海禁不过短短28年。
换句话说,在第一次战争之前,还是清初的28年海禁其实对整个国家来说根本就不能和“闭关锁国”划等号,在当时,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船来中国传教和贸易,清廷不拒绝,也没有说要把这些人赶走,当然官方也是不大刁你的态度。但是由此就说清朝“闭关锁国”纯属污蔑了,他只是不爱学习而已。
那么真正的闭关锁国是哪样呢?当时朝鲜李朝就是真正的闭关锁国,当传教士通过东三省前往朝鲜传教的时候,兴院大王李罡应直接下令叫人砍了8000多颗在朝天主教徒的脑袋,这就是发生于1866年的朝鲜“丙寅邪狱”。而如果清朝是真正的闭关锁国的话,那么其实根本就不会发生“林则徐禁烟”,因为你都运不进来,还谈何禁烟,谈什么战争呢?
于是有人就又问了,还说清朝不是闭关锁国,那“南洋禁海令”是怎么回事?在英国马嘎尔尼访华之后,江浙港口全部撤掉,就留广东港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一口通商”?
其实,当时的南洋禁海令,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颁布的,而初衷是因为当时的南洋一带,包括基本已经被西洋人所占领,所以禁止本国商船前往,那时候清朝的商船多数都是走东洋。但是外国的商船,就随便他们了。而乾隆在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关闭江、浙、闽三个海关,只留粤海关的禁令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前面三个海关的关税比较低,因为在清廷的海关职能里面,江、浙、闽三个海关面向的是东洋,而南洋和西洋各国是广东港负责的。可西洋人喜欢耍小聪明:
由浙赴粤之货,今就浙置买,税饷脚费倶轻。而外洋进口之货,分发苏、杭亦易,获利加多。
总之,任由外国人在国内倒来倒去,钱都到了外国人口袋里,而江浙那会本身富庶,广东却只能靠“海贸渔业”为生,当然也为越来越好的管理收税,所以乾隆下令西洋商只得前往广东贸易。不过这事后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从后来的吞吐贸易量来看,单是广东港的贸易量已经比其余三港合起来还大很多。而且三港并不是关闭,只是数量少了而已(这和日本的政策有关)。
既然如此,那么照理说海禁应该没啥用了呀,可为什么很多学者还会说海禁很严重呢?
其实,虽然从政令上看“海禁”真的没什么,中国明清两朝对东洋南洋除了特别的几年以外,其余时候贸易都非常频繁,但是朝廷不是傻的,为了本国的利益,清廷一方面对贸易产品和贸易量大小有所限制,对贸易国家也有限制,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和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海贸。
其中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一艘西班牙商朝借口自己的船只遭遇大风,想停在厦门港就近就把东西卖了。按照政令,这船只能去广东港卖,在厦门港卖税是很低的,但是厦门海关检查了一番,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损伤,就是故意的。于是乾隆就说,“如因闽海关输税定例,与粤海关多寡不一,该国商民,意图就轻避重……该商民等趋避之弊,不杜自绝。”于是但凡欧洲的商船,再没有便宜可以捡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说当时“外国的高科技”怎么没进入中国,其实当英国、法等欧洲国家完成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之后,他们是禁止向外国输送科技的,甚至常常利用外贸优势来拖垮他国。英国就曾加重羊毛出口税和禁止殖民地羊毛出口,使得荷兰和爱尔兰的羊毛产业破产。到了1785年,他又禁止机器,工具的出口控制,甚至对技术人才的出国也有严格规定,而西班牙等国亦有有关规定法律。直到19世纪英国已经无需再利用外贸优势来打压他国的时候,于是才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概念。
清朝自然也是如此,限制很多重要物资和军事物资比如兵器,马匹,铜钱等出口。但是不管如何,就此前说我们近代史的落后是由于“闭关锁国”和“海禁”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落后原因复杂多样,在当时朝鲜和日本远比中国对外封锁更严重。打个比方,清廷并不是不允许别人来自家玩,他的大门也是打开不关闭的,只是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一直都是极大的顺差,而统治者一是不喜欢出去玩,二是为了控制海关关税可以全部皆归政府,所以导致了中国和西方的技术交流以及资本主义的兴旺,这才是海禁最大的败笔。
而弱后的本质是没有完成资本主义改革,当但如果完成改革,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清廷的统治提前土崩瓦解,这是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既然我们自身不能完成革命和文明的递进,自然就需要外力来推动了,只是过程有点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