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ymyshoes.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ymyshoes.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ymyshoes.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ymyshoes.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一个村庄的75年_火狐官方网站网址_火狐官方网站网址,火狐app最新官方下载,火狐ios金铲铲
一个村庄的75年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案例展示 > 火狐官方网站网址

一个村庄的75年

  2023年1月18日,春节前夕。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人永生难忘的日子——习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给全国人民拜年。

  那天的石椅村天空蔚蓝,阳光明媚,羌山磅礴如画,羌寨张灯结彩,连果园里的枇杷树、李子树都挂满羌红。天刚亮,盛装的村民就开始向羌寨广场聚集。人们在阳光下载歌载舞,如春风拂动一片繁花。

  11时25分许,习出现在视频连线画面中,亲切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好!”“新年好!”“辛苦了!”人群中爆发出热情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人们把羌红高高举过头顶,使劲敲响羊皮鼓,用最质朴的方式回应的亲切问候。

  高兴地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我们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石椅村被称作“云朵上的山寨”,曾经的村子孤悬于悬崖绝壁之上,一条錾子凿出的“天梯”奇陡奇窄,乡亲们上上下下都心惊胆战;这里是喀斯特地貌,众多的溶洞和裂隙都是漏斗,导致地表无溪流,地下无泉水。交通闭塞和严重缺水,曾经像一把钳子的两个钳头,死死夹住村民命运的咽喉。

  岁月长河缓缓流淌,石椅村如一叶小船,汇入时代的大潮,激荡起震撼人心的波涛。

  人们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想,一个村庄的巨变同样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以“荣誉村民”的身份入驻石椅村,开始了采访和写作。在这里,石椅村向我摊开了它75年的时代变迁。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一张张脸庞,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他们以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串联起新中国繁荣昌盛的历史足迹。

  在广场上和习“面对面”的村民中,年纪最大的要数90岁的何国发。从旧中国开始的人生和首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让他成为石椅村沧桑之变的见证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朝阳初升。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扬眉吐气——那个时代的关键词,何国发有最真切的感受。他家分到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他参加民兵,当上了民兵连长。站岗放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还被送去县和省里的团校,学习文化知识。

  1962年2月,石椅子片区从景家村单列出来,新建石椅村。已经是国家干部的何国发主动要求回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石椅村,和全国农村一样,经历着探索中的曲折,又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吃光,山上树木砍光,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何国发称之为“三光”村。眼见解放10年有余,乡亲们依然过着苦日子,他心痛,也不甘。

  “改变了我的命运,”他常常这样说,“我们当干部,就是要带领乡亲们改变命运。”

  回家的第一个晚上,他一个人在门口站了很久。月光照耀群山,重重叠叠,剪影一样渐远渐淡。千百年来,乡亲们梦想的富裕和幸福,似乎就隐藏在那重重大山的后面。

  饥饿,曾经是那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家里无粮,饿鬼跑场。”在石椅村,三岁小孩都晓得这句顺口溜。

  要治本,还得向大地要粮。他带着大家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改良土壤,优化耕地质量;推广良种,多管齐下,增加了粮食总产。

  给村里办一所小学,这个念头是何时萌发的?是不是当年的那次修路?1951年冬天,县里修邓家渡到通口的公路,他是曲山乡民工领队。几公里长的路,因为涉及测算,他不得不找两个地主来帮忙,让他这个翻身农民深受刺激。他认定,只有掌握了文化,农民才算真正翻了身。

  1966年初,由群众投工投劳,他亲自设计,亲自参加砌墙盖瓦,忙了半年终于把学校建好。

  1966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何国发走上讲台:“娃娃们,你们命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90多岁的何国发陷入回忆中,我看到他深深的眼眶又一次红了。新中国成立,像何国发这样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以满腔的热情建设自己的家乡,一手抓发展生产,一手抓文化教育。这个小小的羌寨就这样紧紧地融进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山川大地,农村开始兴旺,农家也渐渐富起来了。石椅村和全国千千万万的村庄一样,拥抱着精彩的世界,抓住一切机遇,拼搏着,努力着,发展着。

  “日子一下子就旺起来了。大家也都开始往外跑。做生意的做生意,打工的打工。那些劳动力多的,收入就更多了。”何国发兴致勃勃地回忆着,“孩子们可享福了,穿要好的,吃要时鲜的!”

  世纪之交,接力棒传到了邵再贵手里。在邵再贵关于石椅村的发展蓝图上,路摆在了第一位。

  自从决定要修大岩路,邵再贵就带着几个村民一人背一个背篼,天天往大岩跑。他们从来就没参加过修公路,更没有受过土建工程方面的训练,对当今公路施工必备的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之类的仪器,闻所未闻。他们的全部装备都在手上或者背篼里:砍刀,是用来开路的,因为大岩上到处都是荆棘,需要砍掉才能通过;绳子,悬崖绝壁上修路,需要用它把人从悬崖上吊下去测量;皮尺,一盘50米的皮尺,就是他们最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当他们用了十几天时间,把全部线路都测量完毕以后,公路的长度,需要削去的土石方,大致有了数。

  乡亲们至今还记得关于修路的那次动员大会。邵再贵喊着台下村民陈继述的名字说,“你那年到安县买猪,三头良种猪辛辛苦苦地拉到凉风垭,哪晓得大岩险得连畜生都过不了,居然跌下悬崖摔死了。”

  “现在,枇杷开始挂果了,要挣钱了,但我们今年还得一背篼一背篼地朝下背。如果不把大岩打通,石椅村就会继续困在这山上。如果路通了,我们就可以抖穷灰,脱穷皮,发家致富!”

  “那个大岩太陡了,很危险!而且修路必然要放炮,山脚下那么多的电缆和高压线,石头飞下去,把线路弄断了,赔不起啊。悬崖上修路,难度大,造价高,钱在哪里?”人群中有村民喊了起来。

  “修路,这事很大,很难,但不能等靠要,只能由我们这代人来完成!我发誓,就是要当一回愚公!就是一锤子一锤子地打,也要打通大岩!”

  锄头刨,钢钎撬,扁担挑。老书记何国发用背篼从山脚公路边向山上背水泥沙石,每次都和年轻人比着干。

  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是爆破。悬崖上的作业,最初是用钢钎大锤打孔,后来换成凿岩机,效率提高了,操作的人却更难受了。冬天路上厚厚的冰雪,崖上长长的冰条;夏天石头晒得可以煎饼,钻机抱在怀里之热、之烫,可想而知。天天衣服湿透,可以拧出水来。熟悉爆破的陈华全抱着机器在石灰岩上打孔,飞扬的石粉像雾一样把自己笼罩,一掏鼻孔就是一坨泥沙。

  邵再贵每天也总是第一个出门,打夯抬石,样样重活都带头干。晚上收工,人走完了,他还打着电筒到处巡视,成了真正的“悬崖上的愚公”。

  大岩路修了快3年,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小村,靠自己的力量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这是石椅村人坚硬的骨头和大岩坚硬的石头互相砥砺的结果,这是大岩上长出的精神。

  2004年入夏,一条5米宽、3公里长的毛路,像一根纤细的藤蔓,终于从凉风垭爬上了石椅村。

  大岩路开通的那天,小雨淅沥,远山朦胧如写意山水。近处,枇杷园被雨水淋湿,枇杷树绿得越发浓重,将成熟的枇杷衬托得灿若星辰,每一个金黄饱满的果实都是希望的太阳。

  正如邵再贵所预见,大岩打通,县城近在咫尺,距绵阳城区也仅50余公里,路通到了自己家门口,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小货车甚至小轿车,迅速进入石椅村人家。石椅村,很快就从一个悬崖村成为一个车轮上的村庄,不但水果热销,农家土菜、山野风光甚至清新的空气也成为卖点。陈华全家的“绿丰园”、邵再贵家的“石椅羌寨”等一批农家乐,如雨后的春笋拔节生长。到2008年前,村里已有7户农家乐,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

  令人扼腕的是,路修好,邵再贵在路上却没能走多久。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他进城为老百姓办事,他,连同他去的曲山镇林业站,被王家岩那座飞下的山头永远地压在下面。

  “5·12”汶川特大地震,牵挂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震后不久,时任中央、国家副主席的习就冒着余震,奔赴灾区。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紧、抓实、抓细,还要尽可能搞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08年6月,习赴四川灾区时一再强调。

  提振士气,凝聚人心。他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村民大会,让大家重拾信心、走出灾难的阴影,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从自家抓起重建家园。抓农业生产,确保民生。他把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实行党员包户责任制,以确保农业的增收,村民的生计能获得切实的保证。抢抓机遇,在灾后重建中提升村庄建设水平。统一规划布局,分户实施,统一进行风貌改造,融入羌文化的元素。

  一年后,农房重建全部完成。石椅村7户农家乐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经营的乡村旅游联合体。2009年9月,“石椅羌寨”正式开业。

  图为2024年7月17日清晨,山腰处的石椅村被云雾笼罩,缥缈的云雾如同水墨一样勾勒出全村入夏的美景。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供图 华小峰/摄

  游客走出车门的一刻,锣鼓、唢呐和羌族民歌潮水般涌来。宽阔的青石阶梯天梯般直达由杉皮和松木杆搭建的寨门。阶梯两边,身穿羌袍的羌族男女以最热烈的大红、桃红和湖蓝肆无忌惮地展示着自己大雅大俗之美。路行一半,热情的主人已经迎上来,献羌红,敬咂酒。

  惊天动地的青杠炮响,给大家送上问候和祝福。熊熊篝火,舞步踢踏,天籁般的民歌穿透了无边夜色。客人们被一个巨大的“场”卷进去,纷纷下场随之起舞,如痴如醉。

  2013年,陈爱军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由市里组织,陈爱军来到武汉市郊的一个生态样板村参观: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与湿地田园错杂和谐地融为一体,乡野农舍与湖汊荷塘别具匠心地组合——这的确是一个有记忆、有乡愁、如诗如画的花园式现代村庄。

  一个村,居然可以是这个样子!农民的日子,居然也能这样过!活生生的样板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他立刻有了脑洞大开之感,他要把石椅村建成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现代化村庄。

  随后,他请来专家,做了个十五年规划,包含了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石椅村遵循着这个规划,把大岩路提升改造,路面拓宽,坡度减缓,急弯改成大弯,把只能过小车的简易公路升级为可以过大巴车的旅游公路。接下来,下决心完全解决水的问题。结合脱贫攻坚政策,陈爱军自筹资金,再向上争取项目支持,从老县城对面东溪山峡谷引来山泉水,最终建成完善的供水管网。丰沛的供水,不但生产生活有了保障,连为民宿、风景园林建设配套项目,也不再是什么难题。

  石椅村面貌日新月异。但这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石椅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还要再出发。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羌寨里的新生代——原乡人、返乡人和新农人,一茬茬走上前台,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角。在深圳闯荡多年、慢慢的变成了公司高管的陈建业就是这里面一个。当年,他在街上收购了一背篼野枇杷,请大家随便吃,然后把果核吐在盆子里。这一盆枇杷核种在自家地里,长成树苗,再去盛产枇杷的成都龙泉驿,买回良种枇杷的枝条嫁接上去,他就有了十几亩枇杷园。到深圳以后,他牵挂亲人,也牵挂他的枇杷。在家乡建设一个龙泉驿那样的水果基地的梦想,越来越清晰,让他无法放下。于是他辞职,退出股份,回到村里重新当起了农民。在村委会支持下,他不但在村里推动枇杷产业做大做强,还成立了成员超过百户的水果生产合作社,对成员免费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保证村民的增产增收。一个从石椅村开始的枇杷种植带,迅速向周边村镇蔓延开去。

  在绵阳市委市政府、北川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一幅对石椅村影响更加深远的规划图完成:连接绵(阳)九(寨沟)高速的石椅隧道;连接石椅与北川地震纪念馆的索道;串联永安、擂鼓、通泉三乡镇的高标准村道;在春夏秋看日出、冬看雪景的猴子岩上,规划了一条观光兼健身的步道。

  为了让石椅村充分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发更大范围的山乡巨变,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也正全力推进,以石椅村为中心点,打破行政村镇界限,构建先行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先行区的带动下,今年石椅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150万元,在实现共同富裕路上迈开了更大步伐。

  蓝天白云之下,羌山巍峨,峰峦起伏。大面积的果园、茶园和森林让绿色覆盖整个村庄,掩映着一栋栋羌式小楼。旅游公路、村道、机耕道和果园绿道,脉络般布满大地,连系着这一片山地的脉动。此时的石椅村,镜头无论对准哪里,取景框里的每一帧图片都是可做壁纸的美丽画卷。

  最让村民们陶醉的还是丰收的果实。早上,随着第一声鸟鸣响起,路上农用三轮摩托的轰鸣声就持续不断。我知道,村民们开始摘枇杷了。走出门去,村头、路边、羌寨广场,到处都摆满村民售卖枇杷的摊点。比鸡蛋还大的枇杷一筐筐一篮篮摆在长桌上,浓重的橙色让人立刻联想到它香浓的甜。

  这不,央视综艺娱乐节目《山水间的家》摄制团队也来到了石椅村。他们走进陈华全的果园,化身为果农,和陈华全及其家人一起体验采摘、取袋、包装、托运枇杷的全过程,真切具体地感受“小枇杷”如何撬动“大产业”。谈笑间,陈华全手机响起,接到了一个要买1000斤枇杷的大单。

  以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金色枇杷为切入点,倾听石椅村山水间山乡巨变的鲜活故事,人们实在地感受到了习的嘱托和厚望,在这里已经有了巨大的回响。

  图为2023年1月16日,石椅村羌族姑娘、小伙身着盛装,手捧羌红迎接来客。 人民视觉供图

  石椅羌寨广场上,每天晚上大约8点到9点半,总有羌族沙朗舞曲响起。广场中央的篝火熊熊燃烧,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着沙朗。这种景象,从春天一直延续到秋天。

  “历史悠远长久、绚烂多彩的羌族文化,是石椅村发展最大的自信,村里要打好这张文化牌。”陈爱军说,主要以羌年非遗传承人母广元组成志愿者队伍,传习羌族优秀文化,给村民讲羌族优秀家规家训,教村民学习羌歌羌舞,传承羌绣技艺。

  如今,走进石椅村,随处可见穿着羌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姑娘,村民们几乎人人都能唱出原汁原味的羌歌,跳起热情豪迈的沙朗,这座历史悠久的村落正迸发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何国发家院子旁边有个观景台,可以从南到北把石椅村一览无余。近处的茶研综合体,稍远的“林海石源”化石公园,再远处是改、扩建的村史馆,紧挨着的是几家刚由农家乐升级的精品民宿,由近而远,历历在目。我看到了一个将再次脱胎换骨的石椅村。

  彩云长在有新天。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悦中,在这片丰收在望、充满生机的田野上,在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庄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梦想和希望的光,那是属于石椅村人的,更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

·    网页首页    ·    关于我们   · ·    火狐ios金铲铲   · ·    案例展示   · ·    新闻资讯   ·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